事业单位的人事争议怎么解决
事业单位的人事争议怎么解决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事业单位的人事争议怎么解决,要依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有关规定处理,工作人员对考核结果、处分决定等不服发生的争议,可以申请复核、提出申诉。下面来看看事业单位的人事争议怎么解决吧。
事业单位的人事争议怎么解决
一、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发生人事争议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有关规定处理。
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与劳动争议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作为平等主体发生的争议,与劳动争议性质相同,可以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
二、与劳动争议不同的是,事业单位人事争议还包括工作人员对考核结果、处分决定等不服发生的争议,这类争议不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争议,不适用调解、仲裁程序。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涉及本人的考核结果、处分决定等不服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复核、提出申诉。
注意:
负有事业单位聘用、考核、奖励、处分、人事争议处理等职责的人员履行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与本人有利害关系的;
(二)与本人近亲属有利害关系的;
(三)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履行职责的。
事业单位知识之人事争议处理渠道
一、人事争议处理渠道
(1)人事争议协商
人事争议协商,是指事业单位和职工因客观人事权利和履行人事义务发生争议后,当事人双方就解决争议,化解矛盾,协调人事关系共同进行商谈,达成和解协议的行为。经过协商所达成的`协议体现了双方当事人的共同意志,应当自觉履行。
所谓自觉履行,是指协商完全基于双方自愿的情况下进行的商谈,其结果并不具有强制的执行效力,同时也意味着协商并没有所谓第三方机构的参与。
(2)人事争议调解
人事争议调解,是指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申请仲裁的人事争议案件,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促使双方当时人互识互谅,达成协议,从而有效解决争议的活动。
通过概念也得出,人事争议调解同样基于双方自愿的前提,但与协商不同,出现了独立于双方之外的第三者也就是人事争议调解机构对双方之间的纠纷进行教育与疏导,其结果同样不具备强制的执行效力。
(3)人事争议仲裁
人事争议仲裁,是指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对申请仲裁的人事争议案件依法进行调解和裁决的活动。
仲裁必须有第三方主体即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且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其仲裁结果具有一定强制性,当事人一旦选择用仲裁方式解决争议,其结果对双方当事人都有约束力,应当履行。因此虽说仲裁机构独立于行政、司法机关之外,但其行为具备行政、司法双重性质。
(4)人事争议诉讼
人事争议诉讼,是指人事争议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寻求司法救助,从而保护其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
基于仲裁也有可能出现当事人对裁决结果不服,却因仲裁结果具备行政、司法双重性质导致不愿履行的情况,最后的一种处理渠道则是直接诉诸法律,也就是诉讼一定基于的前提是对仲裁的结果不服,于是仲裁成为了诉讼的必经程序。
二、渠道之间的关系
根据事业单位人事争议处理相关规定,人事争议协商不是人事争议调解的前置程序,也不是人事争议仲裁的前置程序。但进入人事仲裁程序后,人事争议调解就是人事争议仲裁的必经程序,而人事争议仲裁是人事争议诉讼的前置程序。也就是说,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进行协商,也可以不经过协商去申请调解,还可以既不经过协商也不申请调解就直接申请仲裁。但在一般情况下,当事人不能直接提起诉讼,必须经过仲裁后才能提起诉讼。
如何处理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的用工争议
(一)属于不能申请仲裁、不能起诉,只能申诉云南事业单位职称聘用争议的情形
1、录用制公务员以及录用制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公务员与所在事业单位所发生的一切人事上的争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九十条“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下列人事处理不服的,可以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云南事业单位职称聘用争议;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按照规定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也可以不经复核,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直接提出申诉:(一)处分;(二)辞退或者取消录用;(三)降职;(四)定期考核定为不称职;(五)免职;(六)申请辞职、提前退休未予批准;(七)未按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保险待遇;(八)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申诉的其他情形。”“对省级以下机关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处理决定的上一级机关提出再申诉。”“行政机关公务员对处分不服向行政监察机关申诉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办理。”
2、具有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与事业单位之间因考核、职务任免、职称评审等发生人事争议的,依据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中国人民 *** 总政治部《人事争议处理规定》第36条规定精神,不能申请人事仲裁,不能起诉,一旦发生争议,按照其他有关规定处理。
(二)属于人事争议,可以申请仲裁、可以起诉的情形
1、聘用制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发生人事争议的情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之一百条规定“国家建立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人事争议仲裁应当根据合法、公正、及时处理的原则,依法维护争议双方的合法权益。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需要设立。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公务员主管部门的代表、聘用机关的代表、聘任制公务员的代表以及法律专家组成。聘任制公务员与所在机关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争议的,可以自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接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裁决生效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执行。”
2、具有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与事业单位发生人事争议的情形。依据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中国人民 *** 总政治部《人事争议处理规定》第2条规定,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因解除人事关系、履行聘用合同发生争议的,属于人事争议,适用该规定处理。
(三)属于劳动争议,可以申请仲裁、可以起诉的情形
其他不具有公务员身份、不具有事业单位编制的工作人员与事业单位发生的因履行聘用合同、劳动合同引起的一切争议都属于劳动争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事业单位职称聘用问题
有,每个地方都有地方规定,评聘是分开的,你有证,不等于能聘你,你有证,只能说明你满足这个职称的条件,但是岗位的聘用有规定,很多地方都是要求在初级岗位上工作了2年或者3年时间,才能升中级岗位
事业单位的人事争议怎么解决?
人事争议,是指人事主题与聘用单位因人才流动发生争议。人事争议是由于人才流动引起的。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是指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因辞职、辞退、离职、开除等原因发生的争议。[1]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因辞职、辞退、离职等原因发生的争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属于劳动争议,应当依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处理。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对人事争议仲裁申请进行审查,仲裁委员会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评论已关闭!